欢迎来到冀群(江苏)仪器有限公司网站!
咨询热线

13236572657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如何正确进行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校准

如何正确进行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校准

更新时间:2025-04-23  |  点击率:152
  流动注射分析仪是一种基于连续流动体系的自动化分析技术,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、临床检验、食品分析等领域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、低耗且可重复性强,但测量的准确性高度依赖系统的校准。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校准方式。
  一、校准的核心目的与原理
  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校准旨在建立待测物浓度与检测信号(如吸光度、电位、荧光强度等)之间的定量关系,并消除仪器波动、基质干扰和操作误差对结果的影响。校准的核心是通过标准物质构建工作曲线(校准曲线),利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模拟实际样品的分析过程,从而修正仪器响应偏差。
  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校准需考虑以下关键参数:
  1. 流速稳定性:载流液流速直接影响反应时间与混合效率。
  2. 进样体积精度:注射泵或阀的准确度决定样品分散程度。
  3. 基线噪声与漂移:检测器的空白信号需通过校准扣除。
  4. 化学干扰:复杂基质中的共存物质可能引起信号抑制或增强。
  二、校准方法分类与操作流程
  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校准方法可分为标准曲线法、内标法、标准加入法等,具体选择取决于分析目标和样品特性。
  1. 标准曲线法(外标法)
  这是流动注射分析仪常用的校准方式,适用于基质简单、干扰可控的样品。
  - 步骤:
  - 配制标准系列:制备5~8个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(覆盖待测物预期浓度范围)。
  - 基线校正:以空白载流液(如去离子水或溶剂)运行系统,记录检测器基线信号,扣除背景噪声。
  - 顺序进样:按浓度从低到高依次注入标准溶液,记录峰高或峰面积等信号值。
  - 绘制校准曲线:以信号值为纵坐标、浓度为横坐标,拟合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方程(如朗伯-比尔定律)。
  - 样品测定:在相同条件下注入待测样品,通过校准曲线计算浓度。
  - 关键点:
  - 标准溶液需与样品基质匹配(如酸碱度、离子强度)。
  - 流速、进样体积、反应温度等条件需严格一致。
  - 定期检查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(R²>0.99)及截距(应接近零)。
  2. 内标法
  当样品基质复杂或前处理易引入误差时,可加入内标物以补偿信号波动。
  - 操作:在标准溶液和样品中均添加恒定浓度的内标物(如同位素标记物或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),分别测定待测物与内标物的信号比值,以此建立校准曲线。
  - 优势:可校正进样损失、流速波动及检测器灵敏度变化,但需确保内标物与待测物分离度良好且无相互作用。
  3. 标准加入法
  适用于样品量少或基质效应严重的场景。
  - 步骤:取一定体积样品,依次加入不同量的标准溶液,直接测定信号增量,通过外推法计算样品原始浓度。
  - 注意:需确保加入标准后总体积变化不影响流动注射分析仪的分散过程。
  4. 多点校准与分段校正
  对于非线性响应的检测器(如荧光猝灭、免疫分析),需采用多点校准或分段拟合。例如,在高浓度区使用二次多项式拟合,低浓度区采用线性模型,以提高全量程准确性。
  三、校准前的系统准备
  1. 流路清洗:用空白载流液冲洗管路,排除气泡和残留污染物。
  2. 基线稳定化:运行空白液至检测信号波动小于预设阈值(如±1%)。
  3. 流速校准:通过计时或电子流量计验证蠕动泵转速与实际流速的一致性。
  4. 进样系统校验:检查注射阀密封性及采样环体积精度(如20 μL环的误差应<0.5 μL)。
  四、影响校准准确性的关键因素
  1. 气泡与压力波动:管路中的气泡会改变流动阻力,导致流速瞬时变化,需通过预混合或脱气处理消除。
  2. 交叉污染:高浓度样品残留可能导致低浓度样本信号偏高,需增加清洗周期或使用惰性涂层管路。
  3. 温度效应:反应块温度波动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,需配备恒温装置(如Peltier控温模块)。
  4. 检测器漂移:光源老化(如LED或氘灯)或光电元件灵敏度下降需通过频繁校准补偿。
  5. 标准物质稳定性:标准溶液需现配现用或低温保存,避免挥发、沉淀或分解。
  五、日常维护与定期校准
  1. 日校准:开机后运行空白液和中等浓度标准液,验证基线及响应值是否在允许范围内。
  2. 周校准:重新绘制标准曲线,检查线性范围及截距变化。
  3. 月维护:清洗管路、更换耗材(如泵管、反应器)、检查电磁阀密封性。
  4. 异常情况处理:若校准曲线斜率突变超过10%,需排查流路堵塞、检测器故障或标准物质失效。